您的位置:首页 / 贴吧 / 闲聊 / 三水区乡村振兴办召开新闻发布会

  • #闲聊#三水区乡村振兴办召开新闻发布会

    2019/11/14 16:24:39 发布69768 浏览0 回复0 点赞
龙少
管理
官方认证

帖子:75

精华:3

注册:2017/10/13 15:12:18

加快综合改革,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三水路径

WechatIMG1.jpeg

自2018年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以来,三水区乡村振兴工作始终坚持认真谋划,系统思考,全面部署,以制度、人才、组织、惠民、善治“五大路径”强化党建引领;以规划同一、发展同步、管理同标、服务同质、治理同效、政社同向“六个协同”推动城乡融合,按照“三片联动、百村共建”工作布局,打造“鱼翔三江、鹤舞南山”现代岭南水乡新格局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
接下来,三水区乡村振兴办将继续以深入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为动力,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各项工作,逐步谋划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提质扩面,积极为全省乡村振兴探索三水路径。


夯实制度保障,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

制度具有管长远、管根本的作用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。三水乡村振兴工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按照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一是建立三级齐抓共管工作格局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,区主要领导亲自谋划,靠前指挥,形成区、镇、村三级齐抓共管,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。二是建立“3+1”工作力量。建立完善区、镇街、村居三级工作架构,形成“3+1”工作合力。从区、镇(街道)两级选派第一书记或指导员到村(居)或自然村片区。三是加强规划引领。聘请设计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设计,编制全区风貌改造设计导则。借鉴先进经验,结合实际谋划实施“三片联动、百村共建”创建行动,着力打造岭南水乡、千年村落、生态屏障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。四是搭建政策体系。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》等多份文件,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三水综合改革试点政策体系,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指明方向。五是强化督促检查。建立“一会”、“一图”、“一报”、“一检”等机制,促进各镇街、村组开展工作。


聚焦五大“振兴”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

一年多来,三水区紧密围绕产业振兴、生态振兴、人才振兴、组织振兴、文化振兴等多个领域,多措并举,工作成效初显,农村逐渐“美”起来、产业逐渐“旺”起来、农民逐渐“富”起来、城乡逐渐“融”起来。数据显示,2018年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19元,增长10.7%,创历史新高;城乡人均收入倍差从2017年的1.372进一步缩小到1.368。以下是三水区在“五个振兴”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。

(一)产业振兴方面

发挥三水资源优势率先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区,推进“4+3+2”水产养殖示范点建设。坚持科技兴农,中山大学水生动物研究所院士工作站、珠江水产研究所、华农大特色产业学院、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等相继落户。舜丰职业培训学校获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。坚持品质强农,大力推行“龙头企业+商标品牌(地理标志)+农户”产业化经营模式,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。目前,全区农业龙头企业59家,居全市之首;农民专业合作社127家,占全市一半,带动农户1.89万户。三水芦江水产专业合作社成为佛山唯一的国家级合作社。建成市级“菜篮子”基地31个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个,区级家庭农场63家。“三品一标一名牌”认证产品超77个,三水黑皮冬瓜、乐平雪梨瓜、三水芦苞鱼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全力打造岭南渔耕文化、花卉小镇、农旅文化载体等一批新载体新业态,建成市级农业公园8个、市星级农业园区18家,不断擦亮古村游、古驿道、富硒长寿、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。大力实施“粤菜师傅”工程,打造三水特色农家乐、渔家乐。

(二)生态振兴方面

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抓紧抓实。全区771个自然村基本上启动和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,大部分自然村整治成效明显,总体上达到干净整洁标准。在整治中同步建立长效机制,纳入村规民约。全力开展“三沿一口”整治,目前已全面启动环境问题整治,其中垃圾积存点、广告牌杂乱、乱摆乱放等问题整治效果较明显。全区已启动美丽田园建设,目前建成农业工具房一批。2019-2020年计划改造建设农村公厕886间,今年可望完成约400座,改造提升119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,今年可望完成500多个;计划建设120座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,已完成116座,其余可望11月底完工。

(三)人才振兴方面

以实施基层党组织“头雁”工程为重点,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,探索强村兴村的人才路径。全面实施“头雁”工程,在村(社区)书记主任100%“一肩挑”基础上,按1:2比例储备党组织书记人选142名;并通过“农村万名党员大培训”等措施,实现党员村民小组长由10%提高到41%。以“四大工程”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,领岗党员1638名,占农村无职党员总数15%;66名领岗党员列入村(社区)储备人选,105名领岗党员当选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小组长。实施“五个一批”乡村人才计划。加强职业农民培训,每年培养职业农民超5000人次,吸引147名外出优秀人才返乡。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特色产业基地,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,依托白坭镇创业商学院成立人才服务专区,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。在白坭镇打造三水区”粤菜师傅”教学培训点,不断壮大三水粤菜烹饪技能人才队伍,拓宽乡村劳动者就业创业渠道。

(四)组织振兴方面

在全市率先探索党组织和党员“三先”机制,实施村组重要事权清单管理,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村组重大项目上的审议把关作用。建成党群服务中心(站)485个,全面完成镇街党校和镇街、村(社区)党群服务中心建设,村民小组一级建设党群服务站覆盖率达67%,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镇村组的“三级阵地”,实现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各类组织的行政服务资源。以“民生微实事”立办制为载体,建立惠从党来工作机制,探索共享发展成果的惠民路径。近年来,共投入2亿多元,实施“民生微实事”项目1212个,覆盖70个村居和大部分村民小组。目前,全区已成立覆盖所有70个村(居)的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,120个家乡建设委员会和122个乡贤慈善会,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发挥各自职能,逐步形成“党建引领,三治结合,四会联动”的工作格局。

(五)文化振兴方面

建设15条美丽文明村居示范村,推进美居工程、育德工程、惠民工程和便民工程。建设文明公益宣传阵地、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,建成示范公园23个。大力实施城乡文化融合提升行动计划,推动文化事业、产业双轮驱动发展,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,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。以文化人,营造新时代好乡风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所,加强村居文明风尚建设。推进“祠堂+文化”工程和村史馆建设,建设30个“祠堂+文化”模范村居,长岐村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。赋予传统乡村文化阵地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,广泛开展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党建、基层治理相结合的创新实践。


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

已有0人打赏

已有0人点赞

0人赞
    加载中...
    分享到:

    回复楼主

   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
   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

    新帖速递

    查看更多

    超级管理

   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